茶道六君子(茶藝六用)指的是茶筒、茶匙、茶漏、茶則、茶夾、茶針。
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茶匙:又稱「茶勺」為盛茶入壺之用,衡量茶葉用量,確保投茶適量。
茶漏:茶漏則于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茶則:又稱茶撥、茶扒。一種細長的小把子,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壺內(nèi)茶葉。也可將茶葉由茶荷(茶則)撥入壺中,故名茶撥。茶葉沖泡過后,往往會緊緊塞滿茶壺,加上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葉既不方便也不衛(wèi)生,故皆使用茶匙。又名渣匙,因為可以用來去除茶渣而得名。(另一說是作為動詞,將多余的茶葉移入茶壺)
茶夾:又稱「茶筷」茶夾功用與茶則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wèi)生。
茶針(茶通):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nèi)網(wǎng)(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當壺嘴被茶葉堵住時用來疏浚,或放入茶葉后把茶葉撥勻,碎茶在底,整茶在上。茶針有時和茶匙一體,即一端為茶針,另一端為渣匙,用竹、木制成。
開壺清掉壺內(nèi)雜質(zhì),并賦予主人的靈性。寧海銅六君子茶具的特征
茶具,古代亦稱茶器或茗器?!安杈摺币辉~比較早在漢代已出現(xiàn)。據(jù)西漢辭賦家王褒《憧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這是我國比較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 到唐代,“茶具”一詞在唐詩里觸處可見,諸如唐詩人陸龜蒙《零陵總記》說:“客至不限匝數(shù),競?cè)請?zhí)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興憶楊同州詩》“此處置繩床,旁邊洗茶器。”唐代文學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詩》有“蕭疏桂影移茶具”之語。 宋、元、明幾個朝代,“茶具”一詞在各種書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禮志》載:“皇帝御紫哀殿,六參官起居北使……是日賜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將“茶器”作為賜品。寧海銅六君子茶具的特征一把新的銅壺是有光澤且有少量灰塵的,不能直接用來煮水、泡茶。
現(xiàn)在,隨著茶道的發(fā)展,泡茶日趨簡單化,在泡茶過程中也在省去一些配件,但你會發(fā)現(xiàn),即便是簡單化的泡茶,其基礎茶道配件,都是直接或間接來源于“茶道六君子”中。
比如現(xiàn)在隨著茶葉市場流通、茶葉品類的豐富,我們會選用一些橫截面更大的茶則,以適用各種形狀的茶,其實,這也是由茶匙演化而來。
茶道六君子,到底是不是多余之物?
因而可以看到,茶道六君子并不是多余的,它仍然有其價值和使用場景,即便是在簡單化泡茶的情景下,其基礎配件也還是來源于茶道六君子中。
銅茶杯茶碗都是可以長期使用的放心。銅器光澤漂亮,導熱性好,作為器具無論是觀賞性還是實用性都很強,耐高溫,耐腐蝕,不容易生銹,不容易變形,牢固結(jié)實,摔不碎打不爛,非常耐用,有的可以用幾十年依然完好。你是不是擔心銅碗像以前拿破侖用的鋁碗一樣用時間長了對身體不好?。窟@個不用擔心的,只要不用強酸強堿,光是吃飯喝湯喝茶的話,銅器具是不會產(chǎn)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zhì)的,銅的性能穩(wěn)定。不像鋁那樣是活潑金屬,所以你可以放心使用的哈,但是不能放微波爐使用的哈,一切金屬,不銹鋼碗啊之類的都不能進微波爐的哦。銅茶具屬土,而熬水需要火,煮茶需要水與木,五行當中就占了四個,因而是均衡五行的吉祥如意之器。
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zhì)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我國銅器的出現(xiàn),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guī)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shù)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shù)史上占有獨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唐宋以來,銅和陶瓷茶具逐漸代替古老的金、銀、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唐宋時期,整個社會興起一股家用銅瓷,不重金玉的風氣。銅茶具相對金玉來說,價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
銅壺與紫砂壺、瓷壺不同,每次使用完畢后要將壺內(nèi)的存水倒掉擦干,或除去蓋子。寧海銅六君子茶具的特征
銅壺煮茗,如仙瓊玉漿。寧海銅六君子茶具的特征
古人對茶具頗為講究,宋代蘇東坡頗愛紫砂壺,他在謫居宜興時,吟詩揮毫,伴隨他的常常是一把提梁式的紫砂茶壺。由于他愛壺如子,撫摸不已,后來這種壺被人們稱為“東坡壺”。清代京師則癖好蓋碗茶,此種茶杯一式三件,有碗,有蓋,有托,造型獨特,制作精巧。蓋碗茶又稱“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蓋在上,謂之“天”,茶托在下,謂之“地”,茶碗居中,是為“人”。茶被認為是天涵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靈物,將茶撥入蓋碗,寓意“三才合一”共同化育出茶的精華。寧海銅六君子茶具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