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水深在40~80厘米。氨氮含量小于每升0.2毫克,溶氧大于每升5毫克,保持水質清新。光照強度500~2000勒克斯,光照均勻。根據要求調節(jié)水溫和換水量。養(yǎng)殖過程需按時測定水溫、pH值、溶解氧、鹽度、COD、氨氮、亞硝/酸鹽、硝/酸鹽、磷S鹽等相關指標,將各項指標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當水溫高于20℃時,需要加大地下低溫海水的添加量和循環(huán)水量,并采取加大純氧供給量的措施,使氧氣飽和度達到100~150%(有液氧設施)。由于夜晚時間比較長,也是魚類生長速度比較快的時段,因此每天傍晚要堅持清潔養(yǎng)殖池一次,并進行一次池底排污操作,給魚苗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生長的環(huán)境。
對于“白便”疾病很多專家也都對其進行研究,據研究報道指出:白便的診斷特點是蝦肝胰腺中內側脫落許多小管上皮細胞,目前把他作為來源于蝦胃的致病菌的一個未知結果毒素。發(fā)現對蝦產生的的白色糞便和肝胰腺中有大量蠕蟲狀體(ATM),是肝胰腺微絨毛脫落,原始細胞裂解,形成蠕蟲狀體,像簇蟲而并非簇蟲。白便通過肉眼不難看出,并非消化不好的糞便,而發(fā)病蝦很多表現為空腸空胃,不難判斷這個白色物質主要是肝胰臟所產生的分泌物。
對蝦如果感染桃拉病毒將會不攝食;游泳無力、反應遲鈍;甲殼變軟,蝦體變紅,尤其是尾扇變紅,所以該病又稱為紅尾病。感染桃拉病毒有急性期和慢性期(恢復期)兩種病程,急性感染常發(fā)生在幼蝦期,會發(fā)生養(yǎng)殖蝦群大量死亡,死亡率高達90%。殘存的蝦會轉為慢性感染,成蝦多為慢性感染,死亡率通常小于50%,其次,外殼有多處壞死區(qū)域。